发布时间:2025-10-15 17:59:08    次浏览
深圳惠程大股东急减持德隆系旧部操盘重组? 尽管深圳惠程(002168.SZ)业绩令人沮丧:公司2014年扣非后净利润亏损9133.92万元,同比大减427.20%。但其股价却意外大涨,大涨的背后似乎与其资本运作不无关系。管理层在过去一年里并非大力拓展主业扭亏,而是祭出了大股东减持、资产处置、资产重组等一系列资本策略。值得注意的是,吕晓义、何平、任金生、何芳等深圳惠程一众原高管也先后尽数退出管理层。依次进场的则是原“德隆系”旧将纪晓文及杨富年等人。杨富年曾在德隆系“遗孤”博盈投资借道“梧桐资本”收购斯太尔(000760.SZ)100%股权一案中担当主角。有分析人士称,从2014年深圳惠程频繁的资本腾挪的手法看,与“德隆系”人马近几年操作斯太尔、伊立浦(002260.SZ)、美都能源(600175.SH)及正进行重组的中捷资源 (002021.SZ)等公司手法极为相似,即先控制公司董事会和高管层再注入资产。深圳惠程董秘方莉没有回应《中国经营报》记者提出的关于“德隆系”操控及资产注入等问题。之前她在回答其他媒体问题时称“我们公司和德隆系还是没有太大关系的吧”。疯狂减持3月13日,深圳惠程公告称,第二大股东吕晓义于3月11日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公司股份144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1.9%,此次减持后,其持有公司股份比例为9.86%。而在3月6日,公司发布的一则非正常“易主”的公告就已经引起市场关注。公告称原大股东吕晓义再度减持440万股,持股比例由12.34%降至11.76%,低于何平与一致行动人任金生(二人系夫妻关系)合计持有的12.17%而变成第二大股东。加上此次减持,吕晓义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累计减持13次之多。持股比例由最高的超过51%减至目前的9.86%。第一、第二大股东联手出货的举动在2014年第四季度开始加速。仅在2014年10月20日至11月26日一个多月时间内,吕晓义、何平、任金生三人大幅减持7900.97万股,变动比例达8.05%。至今年3月4日深圳惠程发布2014年年报时,大股东吕晓义还在大幅减持。仅吕晓义一人从2014年10月22日至2015年3月4日期间通过大宗交易系统共减持3780万股,占深圳惠程总股本的4.99%, 减持均价9.18元/股。减持之后,吕晓义持有深圳惠程8905.09万股, 占深圳惠程总股本11.76%。此前,吕晓义持有公司股份12685.0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16.75%。 然而,除吕晓义及何平、任金生等大股东外,深圳惠程各大股东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都有大幅减持记录。包括林芸、陈永柱及匡晓明等前十大股东。比如公司第三大股东、创始人之一的匡晓明在2013年8月16日至2014年3月4日期间亦累计减持3780万股,持股比例降至6.49%。匡晓明在2014年7月在6.9元/股的低价仍大幅减持,目前已退出十大股东行列。而对于公司第一、第二、第三大股东等连续大幅减持的行为,深圳惠程给出的解释是,大股东减持是为了实现股权投资回报、降低实际控制人的持股比例以促进公司向公众型上市公司转型等。有不愿具名的机构分析人士则对记者称,深圳惠程前三大股东在一年时间里高密度抛售公司股票的做法在资本市场中较为罕见,特别是在公司业绩大幅下滑的情况下更有套现之嫌。除非各大股东确实已打算抛弃公司或另有其他计划。事实上,早在2013年底,吕晓义、任金生等高层已确立“职业经理人”计划,并通过“全球招聘”引进现任董事长纪晓文及总经理杨富年等一众高管。不过,“职业经理人”或只是一件外套,内中有更深层的计划。“德隆系”进场记者疏理深圳惠程原高管吕晓义、任金生、何平等人的辞职公告时发现,原核心高管人员目前已尽数退出,而纪晓文、杨富年及副总裁王东、朱丽梅和财务总监田青等人依次进场。背景资料显示,在进入深圳惠程之前,纪晓文担任瑞茂通(600180.SH,原*ST九发)董事长、董事之职。杨富年更是引人关注,进入深圳惠程之前曾在原德隆集团核心子公司中奥环保高科技公司及湖北博盈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博盈投资”)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分析人士指出,山东烟台的纪晓文及其背后的*ST九发带有浓重的德隆系色彩。而杨富年还在“大佬”唐万新携“梧桐系”卷土重来后将德隆系遗孤博盈投资通过收购斯太尔100%股权完成托孤。据称,纪晓文和杨富年是“德隆系”庞大帝国中一位极其重要的角色,屡次在重大资本运作事项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打前阵作用。在短时间内,纪晓文及杨富年把控了深圳惠程董事长、总经理这两个关键位置。其中一个引人关注的细节是,深圳惠程第四届董事会任期于2015年2月届满,但在去年10月就提前进行了换届,纪晓文、杨富年、王东、田青等人由此进入新一届董事会,进一步强化了“德隆系”对公司的控制权。按照深圳惠程的说法,董事会提前换届及大股东相继减持都是为了强化对公司的治理而“去家族化”的步聚。因降低实际控制人的持股比例可以进一步促进公司向公众型公司转型。不过,部分投资者对这一说法并不认同。有投资者认为,在“德隆系”控制深圳惠程管理层的一年多时间里,公司资本动作频频,但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却出现大幅下滑,公司业绩最终由盈利转为巨额亏损。这说明纪晓文等人的主导思路并非做强做大主业,而是另有所图。一个例证是,新任董事及独立董事或在会计事条所、券商机构工作,并无电气行业背景。此外,公司在拿出超六成的现金去炒股及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并以此获得600余万元的投资收益。资本在“重构”更让投资者难以理解的是,深圳惠程将曾经重金打造的募投资目长春高琦(聚酰亚胺材料有限公司)、江西先材(纳米纤维科技有限公司)全部或大部分股权出让给吕晓义、何平等人。深圳惠程原持有长春高琦84.63%及江西先材52.8%的股权,而长春高琦、江西先材则是聚酰亚胺产业化项目的实施主体。而这一项目一度为广大投资者看好,也是推动深圳惠程股价攀上30元高位的重要推动因素。深圳惠程曾于2010年4月发布的《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补充版)》显示, 公司拟募集3.31亿元建设聚酰亚胺产业化项目,包括年产2900吨高温过滤用聚酰亚胺纤维、年产20吨电缆护套用聚酰亚胺连续纤维及年产80000平方米聚酰亚胺纤维织物等项目。上述三项产能达产后预计每年可新增销售收入7.4亿元,年利润总额1.7亿元,年净利润1.28亿元,税后内部收益率43.66%,投资回收期4.28年。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些本应给公司业绩带来暴增的项目却成为拖累业绩的负担。其中长春高琦甚至连4000万元的委托贷款都无法偿还,公司在去年11月不得不选择向原实际控制人吕晓义等人剥离这块亏损资产。同时,深圳惠程还将江西先材52.8%的股权以注册资本4752万元的资产额为准平均转让给吕晓义、何平两人,转让价格为每股注册资本0.98元,转让总价款均为2328.48万元。深圳惠程去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3亿元,同比下降27.63%。公司表示,2015年将继续加强电气业务经营,大力拓展聚酰亚胺新材料业务,同时积极寻找其他投资机会丰富产业结构,拓展产业空间。有投资者认为,大股东减持套现并低价受让公司曾重金打造的、颇具投资前景的项目是“德隆系”密切配合的资本动作之一,甚至不排除机构代“德隆系”持有部分减持股份的可能。吕晓义、何平等在公告其减持原因时亦提到,其变现资金部分用于收购公司亏损资产,以支持公司发展。深圳惠程则称,公司出让长春高琦、江西先材的股权是为了止亏。记者就上述相关问题到深圳惠程联系采访时,董秘方莉避而不见,亦没有回复记者的采访函件。有分析人士指出,深圳惠程高管减持退场及受让亏损资产是“德隆系”在对深圳惠程进行“资产重构”的一部分。比如,深圳惠程在去年底发布资产重组公告,但因故在今年1月27日宣告终止。深圳惠程对此解释称,“目前推进本次重大资产重组的条件尚未成熟”。关于重组项目,有投资者分析认为,“德隆系”曾力推新能源电动公交车项目。一个例证是,纪晓文和杨富年均有化工材料方面的从业经历,而许为宁曾在吉利和上汽任职多年,对汽车行业较为熟悉。另外,公司前期投入精力主攻聚酰亚胺纤维、纳米纤维电池隔膜等业务,而纳米纤维电池隔膜产品可用于新一代锂电池的生产。深圳惠程的聚酰亚胺(PI)隔膜镍钴锰锂离子电池已通过北方汽车质量监督鉴定试验所的检测,具备相应条件。值得注意的是,深圳惠程在终止重组之时同步发布拟使用不超过4亿元自有资金发起设立或者与其他专业投资者共同发起设立产业投资并购基金的公告,主要投资于节能环保、军工、健康医疗、移动智能终端、互联网数据等领域,基金总规模可能达到12亿~20亿元。